智慧城市 4.0 (廿五):智能穿戴裝置的醫療應用

科技日新月異,能偵測人體健康指數的智能手錶,其數據的準繩度也相對提升,有些更可媲美專業的醫療儀器。這類型專業級的穿戴式智能裝置近年來的需求大增,據顧問公司德勤的研究指,專業級穿戴裝置在未來幾年,每年會有近兩成增長,2024年的全球出貨量預計比2021年多近九成。

疫情下,血氧含量(SpO2)被指可方便快捷地監察是否染疫,並能了解之後的康復狀況,增加了智能手錶的需求。有調查指出,15%美國人在新冠確診後購買智能手錶。不過,即使智能手錶報稱收集的數據如何專業和精準,但基於數據未能接駁醫療系統、患者配戴裝置的習慣等因素,醫生一般仍只把它作為參考用途,有礙穿戴裝置在醫療應用的發展。

再加上,健康數據關係個人資料,私隱安全保障備受關注。哈佛醫學院教授John Torous指出,不少程式都定位在醫療監管架構之外,並以免費招徠,背後可能着眼用戶資料的商業價值。同時,網絡安全問題也不可忽視,去年便曾發現多達6100萬客戶紀錄,包括姓名、出生日期、體重、身高、性別被上載,毋須密碼也可瀏覽。

穿戴裝置必然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近年多間大學都對穿戴式智能裝置在疫情下的使用多加研究,範疇廣涉如隔離期間監測生理變化、篩選急性心血管病患、遙距醫療系統和傳感器協作等。我們如能進一步解決如私隱、醫療系統兼容性等問題,定能擴大穿戴裝置在醫療領域上的應用,有助本港未來醫療的發展。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