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建築上,不同的樓宇管理系統往往獨立運行,欠缺統一系統,用家需要花更多時間控制、操作及整合每個系統,亦難以準確得知不同設施的用電量。近年市場致力以開放系統(open protocol)模式來整合基礎管理設施,實現樓宇數碼化及電氣化,此舉不但能減省人手,更能輕鬆監察用電量,提升能源效益,實現可持續的智慧樓宇。而具備互聯互通功能的安全電力系統亦有助維護團隊快速應對突發事件,確保電力和樓宇運作順暢。
提起節能,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減少使用冷氣、關閉不必要的燈光等方式。這些方法雖可減少能源消耗,但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天氣潮濕悶熱,難免犧牲了舒適感,只能治標卻未能治本,亦難以應用於商業樓宇。較理想的做法是引進以人為本、可持續而又高效能(hyper-efficient)及有彈性的智慧樓宇設計概念,改善樓宇健康和住戶的舒適感。
IntenCity 成功實現零碳建築
位於法國東南部城市格勒諾布爾 (Grenoble) 的智慧辦公園區 IntenCity 便是實現零碳建築的例子。該建築的耗電量比一般歐洲建築物少近十倍,除了裝設了太陽能電池板、風車及儲能設施外,IntenCity 同時採用多項樓宇管理方案,令其建築不但做到能源自主,更可利用微電網 (Microgrid) 供電予鄰近建築物。
優化配合智能技術,IntenCity 能實時監測樓宇內的多種數據,如溫度、光暗、二氧化碳含量、空間使用率等,每十分鐘監測及分析多達六萬個數據,為物管及樓宇管理人員提供更高透明度;而管理部門亦可利用手機程式作出相應調節,為五千名員工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透過辦公室智能管理系统分析辦公空間的使用率,優化不同樓層及位置座位、房間的空間管理,員工可靈活地在樓宇內舉行會議或進行團隊活動,迎合疫情下的混合工作模式。
大眾可能誤以為智慧建築的設計及建造必然是高成本的投資,但以 IntenCity 為例,其建造成本只比當地一般建築高出 3-4%,並預計於六年內抵消,加上提升能源效益可降低營運成本,長遠經濟效益實屬相當可觀。
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難度較高,但我們仍可從數碼技術入手;以數碼化及電氣化技術提升樓宇能源效益,在節能同時提升營運效能,改善舒適度,配合香港致力於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長遠目標。
撰文:施耐德電氣香港數碼化服務業務主管廖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