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既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又可以促進頭腦靈活,可惜港人的步行意欲一直不高。
政府康文署提出「步行基礎指標」,建議市民每周至少步行三天,每天累計步行三十分鐘或以上。有環保團體自2016年起每年訪問約500名香港市民,以了解香港人的步行習慣。但該調查結果顯示,能達到這「基礎指標」的市民人數持續下降,由2018年的29%大跌至2020年只有8.4%。即使只是五分鐘的車程,不少港人也選擇乘車而不願步行,除想節省時間或攜帶重型物品外,天氣不適宜,以及想享受舒適的出行體驗,都成為主要原因。
根據調查結果,要提升港人步行的意欲,必須改善出行的舒適度。新加坡早於2013年推行「暢行乘車計劃」,不但提升交通網絡、住宅及公共設施的可步行性,還在主要的交通樞紐附近不少於二百米範圍內興建行人路上蓋,並擴闊城市綠化帶的範圍,讓市民出行也可以欣賞自然景觀。美國洛杉磯市則實行街道降溫計劃,以改善行人路的環境和配套,並利用特殊塗料,把黑色柏油路漆成灰白色,用來反射陽光,減少路面吸收熱能,令步行變得更舒適。
近年,香港為實現成為「易行城市」,積極推行「行人友善環境」政策,並同時優化「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進一步擴展步行路綫搜尋資訊,以便市民預早計劃步行路綫。但要令更多市民選擇「以步代車」,還須全面改善行人路面的配套,多考慮市民日常出行的需要,如把行人路設計成可串連市民日常生活的靈活網絡,市民定必樂意徒步各區。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