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4.0 (六):完善渠管網絡資訊

202010月起,香港便採用大規模污水監測,並配合強制檢測,成功追蹤了不少新冠病毒感染個案,對抗疫工作起著重大作用。

該污水檢測開展初時,渠務署與環境保護署在全港設立了26個固定監察點,包括屋苑的污水沙井、渠務署的污水泵房和污水處理廠,以及醫院的污水沙井,藉以定期抽取污水樣本進行基因測試,監察病毒情況。定點採樣點數目在過去一年更大幅增加至100個,覆蓋約500萬人口。

隨著第五波疫情擴散,當局更進一步推展臨時非定點檢測,從上游(即更接近源頭大廈)採集污水樣本,以加強追蹤社區內的隱形傳播鏈。這種檢測方法已多次找出大量隱藏患者。

其實,這個污水監測系統的背後,除了有去年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香港大學新型冠狀病毒污水監測系統外,更有賴地理資訊系統(GIS)等先進科技。系統是透過污水管網的數碼化地理資訊,並以GIS協助揀選最佳的檢測渠口位置。而GIS也可用作把每天檢測結果、採樣地點、相關污水收集區、強制檢測大廈、污水渠網絡等資料組合和分析,以不斷完善檢測地點。

不過,當局在採樣時也遇上不少挑戰,不但要在短時間內收集大量樣本,還有部分樓宇未能提供有效的渠管網絡資訊。完整的渠管網絡資訊能促使城市暢順運作,既有助政府把握防疫先機,又能方便城市管理。因此,當局應借疫情化為契機,完善地下網絡資訊並數碼化,同時確保更新機制,讓我們的城市持續進步。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