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研發備忘錄(中):為教學 APP 建構合理的商業模式

前文提到,朋友為城中著名語文教師,希望可以研發一個 App,助他發展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我們探討過是否可以利用現成的服務,例如 YouTube 或 Patreon 等,做到他想要的效果,結論是「太麻煩了」。如果要投入這麼多製作成本和心機時間,還不如維持現狀。

YouTube 是否合適的解決方案?

「看 YouTube」相信是現在最普遍的學習方法之一。影片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無需整段看完,只看對自己有用的部份就夠,亦可以重覆觀看難明的部份,及隨時暫停影片。以單向的教學來說,比起 Online 網上授課,似乎更有效率。

但 YouTube 專注做影片,不適合文字或圖像內容。雖有留言功能,但社群互動不及一般社交媒體,例如 Facebook 的互動率,就遠高於 YouTube。

假設在 YouTube 學習遇到樽頸,也沒有直接聯絡導師的方法。相信是因為避免 YouTuber 收到大量垃圾郵件,所以設計上在沒有這個功能。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假設一個能夠有效進行 Online 教學的系統,最基本需要提供文字/聲音/錄影、社群互動、直接聯繫導師,以及能盡量減低溝通時滯等等元素。

語文老師朋友平日亦有營運自己的社交媒體,當中以 Instagram(IG)最受歡迎,但他面對的其中一個痛點,就是每日都會收到大量「私信」,多到根本沒法看完。當中更有不少信息是廣告或由「怪人」傳來,實在難以逐個篩選,積壓下來,讀者能否得到回覆,就和大抽獎一樣,要靠運氣。

在 Patreon 提供月費內容的痛點

他有想過開設一個收費頻道,集中處理有心學習的付費學生,而現時市場上最著名的工具,是 Patreon。

Patreon 為內容供應者提供收費服務,以最簡單來說,就是開設一個收費的 Blog,由讀者購買月費計劃。Patreon 會收取 5%-12%費用,及大概 3%-5%的支付手續費。Patreon 至今獲得超過 4 億美元投資,估計 2021 年度收入超過 1.6 億美元。內容類型以影像為主,其次是錄音節目(Podcast)和音樂。

如果將 Patreon 用於教學,就和 YouTube 一樣,設計上並不理想,能用作課堂管理的功能甚至比 YouTube 少。YouTube 要求最少有 30,000 個追蹤者以上的頻道(及其他很多限制)才有資格開啟月費功能,手續費更高達 30%。

我訪問了另外兩位有經營 Patreon 的朋友,他們的共同痛點,是履行每月製作若干數量內容的承諾所造成的精神壓力。不是說他們只想收月費而不提供新內容,而是當收入未足夠聘請助手,定期製作新內容、回應讀者,甚至客戶服務,都要自己「一腳踢」,也確實並不容易。

設計有合理商業模式的教學 App

開發團隊進行了兩天「Design Thinking」工作坊,期間不斷反覆思考,最後總結出,一個既有合理可行商業模式,又能夠提升學習效率的 Online 教學工具,應該要包含以下十個重點:

  1. 學員能夠依自己的興趣和進度,輕鬆簡便地選擇學習內容。
  2. 學員之間能隨時互動,並會收到即時通知。
  3. 學員可以向導師作一對一提問。
  4. 導師與學員之間能隨時互動,並會收到即時通知。
  5. 導師能參與及引導學員討論,建立社群。
  6. 導師能隨時輕易編輯不同課程與課堂的分類及排序。
  7. 導師可以隨時為課程添加補充內容,保持學員學習興趣。
  8. 導師能在眾多學員中,輕易確認各參學員的參與度,獎勵參與度較高的學員。
  9. 導師無需定時製作新課程,可以按自己的計劃隨時更新內容。
  10. 導師能輕鬆利用社交媒體推廣自己的課程。

在設計過程中,還提出了有很多要點,而當中最難解決的,就是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做過 YouTuber 的朋友都知道,在 YouTube 靠流量是難以獲得穩定而合理的回報,以每 1000 次觀看能大概有港幣 10 元收入來計算,一條影片要有 100 萬次觀看才能收到港幣一萬元。如果不是營運多年而有龐大片源的話,一般 YouTuber 都要靠贊助或為客戶製作廣告來增加收入。

公平而合理的商業模式

我們相信教學本身有價值,一般網上課程都會固定收費,以較高價格一次性賣出,亦有導師會再個 Whatsapp Group 讓學生提問。

導師本人的親自指導,成本很高,而正所謂「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所以我們決定採用月費模式,收費包含導師現有和未來上載的所有課程,以及不斷更新的補充內容。若果學員需要退出,亦可隨時退訂,對雙方都公平。

由於 Apple 和 Google 只收取 15% 月費作 in-app purchase 手續費,遠低於 YouTube 的 30%,亦不似 Patreon 般繁複,需要用戶自行輸入信用卡,而是望一望手機鏡頭,或者按一下指紋,就能完成整個訂購程序,減少了用戶在最後一刻猶疑的機會。

至於服務本身會從月費分成還是向導師收取固定服務費,則未有定案,還是邊做邊摸索一下,看市場反應後再作決定。

反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否行得通

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一開始都不似會成功。客戶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覺得我這個想法行得通嗎」?我的標準回應是:「如果連 Airbnb 這個看似荒謬的服務到行得通,世上沒有 idea 可以肯定行不通的,最重要是先將產品推出市場」。

無論是把自己的家租借給完全不認識的人,還是外地租住一個陌生人的家,在 Airbnb 出現之前,實在是匪夷所思,有誰想到會日後成為撼動整個酒店業的巨企?

當確定產品概念,就要盡快落實設計,然後進行開發,製作成能夠推出市場的產品。下一篇將會解構 LearnHour App 由概念變為產品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