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駕駛人士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通行無阻的道路,某天經過時才發現已改道,令行程失去預算。這時候,一個如Mapillary可滙聚全球數以億計街道影像,並不斷更新的城市地圖,便成為好幫手。
Mapillary是瑞典初創,成立七年,以眾包(crowdsourcing)形式,鼓勵市民用智能手機或任何種類的相機,拍攝街道影像上傳。該公司再以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辨認出影像上路牌的圖案或文字、交通燈、行車線等,然後把數據連接起來,成為3D立體地圖。這地圖除有助駕駛者掌握最新路面狀況,也能協助災後救援,例如菲律賓風災的街道影像就方便了運送物資,美國首都華府便利用它協助清理街道枯葉。
Mapillary地圖的數據都公開與大眾,而且實用方便,因而大受歡迎。單是2019年已收集了超過5億個影像。直至今年七月中,上傳的影像總和逾12億,涵蓋190個國家,更吸引科網巨企Facebook(fb)收購。收購完成後,數據不單免費提供給非牟利用途,還免費開放至商用層面,有評論認為,此舉有助完善fb的生態系統,好讓用戶上傳照片到fb的同時,可用Mapillary地圖標示位置,把客戶互動的珍貴資訊完全網羅。
地理空間數據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除了fb,蘋果、亞馬遜、Uber、東南亞召車服務龍頭Grab等科企都要在這領域大展拳腳,足證明這些數據有價有市。如能配合如地理資訊系統(GlS)等軟件去滙集和整理這些數據,更方便分析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案,有助激活城市的創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自在。
作者: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