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同行 (廿二) :制訂科學與技術指數

近年香港的創科氛圍雖稍有改善,但本地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成功例子仍然不多,妨創科生態圈成長。其實,要促成本地科研商品化,當局便要儘速促進大學、科研機構和業界更密切的溝通合作,多了解業界的人才需要,力求在教育上有適切的配合,年輕人學以致用,更要訂立完善制度以督促施政,制訂「科學與技術指數」,讓各界時刻檢視相關產業發展狀況。

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學與技術指數」,讓各界不時檢視情況,美國「州際新經濟指數」可作參考。這指數是美國資訊科技和創新基金早於1999設立,以25個指標衡量各州的新經濟發展是否達到以創新驅動新經濟的理想模式。指標檢視包括是否以知識為本、全球化程度、企業家精神、資訊科技主導和創新性等。其中有兩指標特別值得留意

一)知識型工作——IT業以外的IT專才就業情況;各級包括經理、專才和技術員的就業情況;整體勞動人口的教育程度;由外地引入的知識工作者;本地外移的知識工作者;製造業工人的生產力;高薪行業的就業情況等。

二)創新能力——高科技產業如電子產品、電訊、生物醫學等的工作職位增減;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成功申請的專利數目;業界在科研的投資;非業界在科研的投資;創業投資金額等。

只要制訂指標,定期公布,就有助各界監察施政。政府也應把這些指數以互動地圖儀表板展示,令各界掌握各項措施的成效,從而作出適切的調整,相信可讓本地創科生態圈進一步壯大

撰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