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初創以動物幹細胞製作人工魚肉 應對海產需求保護海洋生態

近年人造肉成為了科技界的一個新興產品,而本地其實也有初創研究相關技術,其中 Avant Meats 就開發人造魚肉產品,希望可以解決海產需求和海洋生態問題。

本地初創公司 Avant Meats 在去年成立,主要透過開發細胞培植肉技術製作人造魚肉,旨在減少海洋濫捕,應對龐大的海產食品需求。Avant Meats 聯合創辦人陳解頤和錢寶生就與 unwire.pro 讀者分享創業心得。

海產資源緊絀或 2050 耗盡

兩人表示,魚類食品是肉類蛋白質的替代品(Alternative Protein),全球的海鮮產量有超過六成是由亞洲消耗,中國佔六成當中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可見需求很高。現時有一半的海鮮是由海中打撈回來,有一半是來自人工養殖,原因是有很多魚類品種是不能被圈養,所以仍然有很多需求是來自海洋捕獲。他們看到對海鮮的需求每年遞增,捕捉的魚類數目愈來愈多,如果不有所行動,科學家預計 2050 年海洋魚類資源可能已經耗盡。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預計白肉如豬、魚及海鮮的需求亦會增加。

兩位表示細胞培養技術可以運用在生產豬、牛、羊之上,不過目前主要專注在生產魚肉。

人造肉技術各有不同

他們解釋,人造肉產品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利用植物的原材料製作成口感和味道與肉相近的食品,例如是 Beyond Burger 那樣,完全是素食者都能食用,這類產品已經在市場出現,因為它基本上是一種食譜。第二類就是剛才說第一類的進化版,改善當中的味道,因為單純以植物食材模擬真肉,有些味道實在難以模仿出來,例如牛肉的血腥味。所以就有另一個範疇,例如 Impossible Burger,他們運用了一種技術只集中製作蛋白質,那種蛋白質就是血紅素,令產品接近牛肉的味道及顏色。第三組就是 Avant Meats 的技術,目前未有類似產品,完全運用動物的細胞,製成品與原來的肉類的營養成份或者生物化學成份也如出一轍。

錢寶生指,其實他們就在魚肉當中或者是其他組織抽取細胞。在體外環境提供一個養份及適當溫度讓它們不斷生長。生長致特定數量後,就可以運用那些細胞製作食物,一般來說如果有細胞珠,想生產食物產品一般需要三至六星期不等,視乎產量而定。

▲ 相比在海中生長的食用魚,運用細胞培植的魚肉可避開重金屬或環境污染的影響。

抽取魚類的細胞組織後,需儲存在特定溫度的環境培植。

首階段針對亞洲市場

針對現時的市場,他們開發過程當中除了花膠之外,都會製作石斑魚柳。這類型的魚有兩種特質,第一就是比較多用途,製作成不同的菜式也可,例如是粟米石斑、魚柳包等等,可塑性較高。第二他們也會針對一些生長在接近海床的魚類,因為那類魚如果用現時的捕魚方法「底拖網捕魚」捕捉,很容易一下子就連同海底的珊瑚或動物捕捉破壞,因此他們就特別想用獨有技術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表示,現時全球每年非活魚市場有 600 億美金之多,但會先發展亞洲市場。產品預計會在 2022 年推出。

▲Avant Meat 兩位創辦人錢寶生(中)及陳解頤(右)表示在香港不乏生物科技的專業人才,有利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