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寸金尺土,城市耕種須面對重重困難,若要糧食自給自足,有人建議推行水培耕種。美國太空總署早於 10 多年前已研究水培法,更認定它是「未來的農業」。年前台灣有私人企業向外展示了 2.8 萬平方呎的智慧農場,內有 14 層垂直的水道,可擴充種植超過 100 種的農作物,預期產量達 1.6 萬噸,相等於 10 公頃農地之收成,土地的使用效率差不多是傳統耕作的 40 倍。
事實上,水培法不但收成理想,還可以全天候操控,包括輸送給植物的養分。再加上毋須除草,又少有蟲害,可以大大節省人力。而且,水種用水量只是泥土種植的十分一,在水資源缺乏的今天,用水量少才是它的真正亮點。
不過,水培法採用高科技,耗電遠較傳統的高。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份早前以生菜為例作研究,在同樣耕作面積之下,水培種植的收成較傳統方式增長多 10 倍,但耗電量卻多近 82 倍。而且,水培法所需的工具物料都要由不同的地區入口,成本昂貴。《日經新聞》在 2018 年底引述日本溫室園藝協會,指出六成從事水培法的企業未有盈利。畢竟水培種植的好處多,不失為可持續發展的農作模式,尤其在土地不足的香港。只要能夠在節能方面找到智慧方案,以降低成本開支,便有利本地農業的發展,為本地食物供應提供更新鮮之選。
作者: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