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困難重重如何才能吸引 VC 垂青?創投公司合夥人親自教路

初創公司即使有好的念頭,產品從研發到生產以至推出市場,都需要經歷不少的難關,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資金作配合,對於初創公司而言可謂最大的挑戰。如果解決了資金的問題,初創公司就可以更集中精神處理產品本身。unwire.pro 今次便找來了不同本地初創和資本管理公司,分享一下初創集資心得。

初創公司尋求資金不易

不少初創在籌集資金時見面不同困難,今次 unwire.Pro 隨機訪問了幾間初創,了解他們在見投資者時遇到的問題。Butler Asia 聯合創辦人 Jeffrey Ma 表示,他們曾約見大概十至二十個投資者,雖然要約見他們真的不難,但找到能搭上話有下文的絕對不容易。一些有名氣的投資者,都會追求一些幾何級數的增長。Kilax Limited 聯合創辦人 Boris Kwok 則指出,他們的業務以硬件產品為主,因此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多。即使有,投資者通常都會要求在短時間內有兩倍、三倍甚至十倍的營業額增長,對於初創來說確有點難度。

RentMi 創辦人 Aurimas Deimantas 就形容,他已不能數清楚見過的投資者數目,每次要花時間逐一解釋營運模式及服務詳情,如何說服投資者都是挑戰。Tourbox 創辦人 Oscar Fong 則面對類似的情況,他表示見過的投資者大概都有五至十間。投資者很多時會問他們產品如何推廣,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更多不同人認識。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因為有時候當未有產品原型時,很多東西都是假設性。要令投資者相信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halmos 創辦人 Jin Zhuoyan 表示,投資者經常問我們資金從何而來,但對於缺乏人手及資金的她來說,要更新服務技術已經不勝負荷,更要準備不少報告、圖表實在壓力不少。

▲Butler Asia 聯合創辦人 Jeffrey Ma 形容遇到相配的投資者真的不容易。

▲Tourbox 創辦人 Oscar Fong 的公司成立兩年已見過五至十間投資方。

未來幾年科技配合行業運作將成主流

對於初創公司所面對的集資問題,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就表示,過往十年都看到不少初創公司是主力發展社交媒體,但未來幾年會是科技加行業的創業的黃金時代。可能這兩年的創投公司顯得沒有那麼活躍,這是因為可能過去那種有網絡效應的營運模式,譬如說社交媒體、網上買賣,都已經成熟,不再受人追捧。她指出創業的機會則越來越到一些實業的領域,譬如說科技加零售、科技加教育然後科技加製造業等。在各個細小領域裡加上這兩年興起來的技術,物聯網、5G 和人工智能都是做得非常好。

▲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認為未來是科技加上實業的黃金年代。

行業年資大更容易找到真正問題

對於怎樣審視一間初創是否值得投資,吳海燕認爲初創公司需要講清楚他們解決的那個行業的痛點或者問題是什麼,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在那個行業的年資較大,創業時已經在行業中待了一點時間,會比較懂得所在的行業和問題,一般來講他們都在解決一些真正的問題。但是有一些從學校剛畢業的年青人,甚至是正在學校的年青人,他們有時候想解決的問題是光憑想像。所以有時候他們擁有很好的技術,但是並沒有跟一些行業真正的問題結合在一起。

▲halmos 創辦人 Jin Zhuoyan 說公司人手短缺,未能有足夠資源提升服務吸引投資者。

 

如針對本地優勢 即使不向海外拓展也沒問題

目前有不少初創強調本土市場,吳海燕認爲其實香港和新加坡有非常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是在這兩個地區的一些優勢行業裡面,譬如說處在金融科技裡面,一些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也是主要在香港或者新加坡進行業務。她認爲這些初創能獲得成功,因為香港和新加坡也是金融中心。但是如果有些初創公司想做消費品牌或生產,或者其他一些有關的業務的話,很可能要擴展到更多的市場。

她指出,每一個創業者的資源和禀賦都不一樣,雖然譬如說可能中國或者東南亞有很多機會,但是如果初創者一直在香港的一個行業裡面,獲取的所有的經驗都在這裡面,其實沒有必要到另一個陌生的市場找機會。根據自己過去的資源禀賦,以及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或者最熟悉的領域去解決問題其實亦可。

▲RentMi 創辦人 Aurimas Deimantas 表示要與投資者解釋產品的運用及市場也是一項挑戰。

部分產品只需概念就足夠尋找投資

有些初創可能產品的原型也未有,只得概念便去找投資者,吳海燕覺得也是合理,因為在有些領域裡面沒有資本是沒辦法開始,譬如說 SaaS,需要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後才能有客戶。而開發產品的時間很可能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需要有資金支持才能推出到市場。她指出,集資時要視乎他們是做怎樣的業務,有業務的話現金流會比較好一些,那就可以做到一個關鍵時刻才找投資者也來得及。

▲Kilax Limited 聯合創辦人 Boris Kwok 指出對涉及硬件製作有興趣的創投公司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