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未來 5 年會撥出 15 億歐羅(約 137 億港元),全速發展人工智能(AI),以急步直追中美。但人工智能牽涉數據私隱,他相信最終成敗繫於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信任源於保障,其實只要相關機構增加透明度,讓市民清楚明白數據的運作,減少隔膜,便能促成互信。
芝加哥是全美國哮喘病死亡率最高的城市,在高速公路附近居住的居民和醫院方面對空氣質素最為關注,故芝加哥大學發起了一個名「物列陣」(Array of Things)的感應裝置計劃,於今年底在燈柱上安裝 500 個感應裝置,裝置內的微型電腦會按照事前的設定,收集城市實時環境數據,免費開放予公眾,藉此促進創科應用。
而香港天文台方面,早於 1996 年已創辦網站,內容更隨科技潮流及社會需要,不斷更新內容,資訊充實,而且透明度高,結果贏得信賴,深得市民支持,到 2016 年,天文台網站總瀏覽量已達 1,000 億頁次,相當於每個港人每天查閱 40 次。
提高透明度是促進互信的基礎,香港將推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智慧燈柱除附有 WIFI 功能,還可收集城市中的各種數據,包括空氣污染、人車流量及位置收發等。若計劃能進一步配合民生相關的數據,講求透明度,與眾共享數據,定能提升智慧燈柱的效用為創科帶來契機。
作者: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