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 50 大 ICO 計劃中只有兩成符合白皮書

首次代幣發行(ICO)是現時相當流行的募資方式,由於採用了加密貨幣的形式進行,對於監管法規的實行仍然存在爭議。最近一個研究表示,大部分 ICO 計劃結果在代幣的程式碼之中並不符合白皮書的描述。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法學專家 David Hoffman 所領導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Coin-Operated Capitalism」,當中針對 ICO 計劃的細節和內部運作分析,研究到底 ICO 能否保障投資者。他們分析了去年募資率最高的前 50 個 ICO 計劃,其中 47 個成功被分析。而結果發現,只有兩成的 ICO 公司的程式碼完全符合白皮書的描述,其中常見的問題包括代幣供給機制沒有在程式碼中作限制、沒有在程式碼加入代幣銷毀機制,以及加入未在白皮書提及的更改條款。

報告表示,白皮書是投資者了解 ICO 計劃的最重要文件,而程式碼的設計就是把白皮書的描述實際表達出來,以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達成自動化執行。程式碼與白皮書不符,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信任效果,而結果亦顯示出白皮書與程式碼相符的計劃,募資額並沒有比其他的高,證明大部分投資者其實並不了解或在乎其程式碼是否吻合白皮書的描述,顯示理性投資者其實只佔了少數。

非理性投資的風氣會造成泡沫出現,當對於 ICO 募資的潮流減退,這些代幣能否兌現原先提及的承諾就會直接影響計劃的進行。因此在投資 ICO 計劃的時候,必須對投資的項目有更深入的了解,避免最後得不償失。

來源:T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