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施政報告》公布剛滿一個月,特首大手筆投放 50 億元在創投基金等以扶助初創企業,並提及智慧城市、大數據、培育人才等業界關心問題。不過原來不少 IT 業界人士都對《施政報告》措施成效質疑,早前就有 IT 人公開回應指科技政策未盡完善,促請政府以長遠目光來研究 IT 產業政策。
公共 WiFi 與商業利益有衝突、政府應主動取得平衡
其實自 2015 年《施政報告》就已經提及在東九龍及啟德建立智慧城市試點,而 2016 年亦繼續提到,但就未有透露任何具體相關政策。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姚金鴻對於政府的智慧城市政策表示歡迎,認同全城部署免費 WiFi 熱點是第一步,但就質疑目前效果不理想,應考慮開放更多公共設施安裝免費熱點。
姚金鴻表示,WiFi 城市是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因免費的網路接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構成環節。他引述數據指自 2014 年推出 Wi-Fi.hk 網站,全港十八區均設有免費的公共Wi-Fi熱點,而施政報告更指將在 3 年內逐步擴大免費 WiFi 覆蓋率至 34,000 個。
但他也承認全球不少城市都在部署免費公共 WiFi 服務,但稱得上成功的城市卻不多,直言除非全數由政府出資及負責,否則難免會因為與商業機構有利益衝突。現在公私營合辦模式下免費 WiFi 有太多限制,因這始終與電訊商本身的商業利益相衝,政府應和業界多作溝通,制訂公平使用標準,在商業模式與政府資源間取得平衡。
WiFi 只是第一步、背後服務才是智慧城市靈魂
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吳其彥教授亦認同擴大免費 WiFi 覆蓋是好事,但同時提醒政府不能「為做而做」,因免費熱點只是基建,讓市民接入後可以做什麼,才是重點。他解釋,部署 WiFi 只代表是 WiFi 城市,但智慧何在?其實是背後的全盤構思。
「Smart City 不只是講上網,還要講有何服務。如果市民接入後只是上網,這根本不算是智慧城市。」吳其彥教授認為免費 WiFi 只是手段,目的應該是讓市民上網後享用各種服務,這些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的主角,政府應該現在就開始研究這課題,而不是等到有了 WiFi 後才開始想可以用來做什麼。
開放數據不能短視、應自由讓開發者發揮創意
另一個《施政報告》提到的就是開放數據。其實政府自 2011 年啟動「資料一線通」(Data One)以來,已陸續開放不少政府數據給民間自由使用,而去年網站亦大改版為 Data.gov.hk,提供超過 5,000 個資料集,而今年施政報告亦提到會繼續推動公共服務機構及商業機構開放更多數據。
但是業界對「資料一線通」一直詬病的問題,似乎仍未因網站改版而有很大改善。去年底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就公布全球開放數據的地區排名,台灣排名第一,而香港僅排第 37 位。Nuthon IT Solutions 創辦人杜振康就表示,政府肯做開放數據算是有進步,但在心態上仍然要改善。
「政府官員很看重成果,向他們要求開放數據,他們就會問到底有何用途、有何實質成效。但問題是開放數據的概念不會如此短視,數據開放後自然會有人思考可用來做什麼,政府不應該在開放時就立即要求開放後有何實際用途,可回饋什麼給政府。」他說。
杜振康表示,開放後的數據應讓不同開發者發揮創意,自由發掘不同數據綜合後的用法,不能一開始就限定了數據運用的框框,這只會埋沒全新的創意。
政府即時數據最具價值、公開文件不等同開放數據
另一個長期在反映的問題,是數據開放的格式和性質。他指出政府中人不少只為交差,公開一堆電子文件就當作是「開放數據」,完全違反原意。開發者一直都希望政府能用統一格式來開放數據,而且亦應以機器能讀取的方式來開放。
一份文件就算填寫的格式不同,但人腦也能理解;而機器卻不能這樣,要自動化處理就需要變成機器能讀取的格式。目前不少部門提供的資料是用 Excel 和 PDF 格式提供,數據未經整理不能直接被程式讀取。結果往往要用額外人手方式處理,或是需要人手方式檢查,費時失事也失卻開放數據的原意,杜振康希望政府日後公布數據時能用 XML 一類能直接使用的格式。
另一違反原意的就是公開非即時數據,杜振康指像公廁地址一類資料很少會有更新,這類數據價值不太高,反而像路政署和天文台的即時交通和天氣數據才有價值,而且公開天氣數據往往只是文字格式,若要能用於機械讀取也需要向天文台額外付錢購買,這也有違開放數據的宗旨。
以台北開放數據經驗借鑑、港府無作為只是官僚
以即時巴士到站資訊為例,如果是巴士乘客,應發現有部分長途路線的個別車站,已加入電子通告板通知乘客下一班車的大約到站時間。但其實這功能在其他城市早己推出,香港其實姍姍來遲,五年前台北市政府已開放有關數據,亦有開發者推出「我愛巴士 5284」應用程式,方面市民查看巴士班次。
杜振康指當時台北市政府就強制要求在巴士上裝置 GPS 地理定位裝置,透過結合公私營機構的方式推動,反觀五年後香港還只有部分路線有提供此功能,其實相當落後。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亦附和,他認為現在的到站提示資訊並不算真正的開放數據,因沒有提供渠道讓公眾用其他方式使用。
莫乃光提到已多次向政府反映,應在專營權續期時向巴士公司施壓,把開放巴士到站數據為條件之一,增加巴士公司接受開放數據的誘因。但據莫乃光指,政府已回覆這些數據屬於巴士公司本身的私人商業數據,政府不應強行要求開放,莫乃光認為有關說法只是官僚口吻,因台北巴士也有不少屬私營,只看政府願不願意推動。
創業並非人人適合、政府不應過份鼓勵學生創業
至於《施政報告》裡著墨最多的初創企業支援,IT 業界也有不同意見。對於政府願意投放資源在創業基金上,大多數業界都認為值得鼓勵,但也要看出發點是否合理。杜振康就質疑,以前政府強推「副學士」是為了隱藏青年失業率,而現在鼓勵學生、甚至中學生創業也是同理。他認為不是人人適合創業,過份鼓勵學生創業只是推他們去賭。
吳其彥教授也同意,認為今天「創業」仍不是香港青年人的主流出路,雖然大學還是會教、會鼓勵學生創業,但並不會把它作為一個主流。他認同「不是人人適合創業」,如果學生覺得自己適合,自然會主動開始。有人喜歡穩定也有人喜歡冒險,大學的科技教育培訓應兼顧學生的不同出路。
吳其彥表示,《施政報告》太多創業相關的政策,未有顧及其他 IT 業發展,認為不應「全民皆丁」,應讓學生有更有選擇。而且他認為政府只用「錢」這方式並非最有用,認為士兵就算有武器也需要訓練後才能上陣打仗,鼓勵未準備好的學生創業其實很危險。
政府出資屬好事、但不能用放大鏡來評估成效
Innopage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勁華則表示,自己近年對香港創業文化有些研究,對政府願意拿資源出來鼓勵創業,作為創業者一定歡迎。但他強調資源應該放在正確的地方,心態也應該改變,政府官員往往只看著眼在短期回報,當拿錢出來後一兩年,審計署就會開始計算資源的回報率。
李勁華指並非要否定審計的重要性,但全球創業世界的成功率都不算高,投資並不一定成功有回報,就算成功也可能需要堅持一段不短的時間。如果政府和社會只用短期去計算成效,是一定看不出效果的,應該長遠一點去看,而成效準則的 KPI 也不應用金錢、市值等去衡量。
李勁華認為,香港向來不算吸引風投基金,即使政府推出了 20 億的創投基金做配對,亦未必能吸引到最頂級的 VC 來港。因此他認為這 20 億如果能撥一些給風投未必有興趣、但亦有價值的項目,才比較能幫到本地創業。他就指香港很難會出現 Facebook 級數的初企,但 GoGoVan 這類就較多,後者未必最能吸引 VC,如果政府的資源能放在後者這類初企,對本地初企圈子幫助才會大。
監管之餘也要適量鬆綁、避免傳統和創新一齊「濫炒」
有評論認為《施政報告》過份側重在科技初創企業上,未有惠及普通科企以至一般中小企。李勁華同意有關說法,認為香港多元化,市民看法很不同,雖然今天全球最高增值的行業一定包括 IT,但香港也不是一定要推動創新科技才能成功。只是如果要可持續推動科企創新,就不能只看錢,還要看香港有沒有創新科技的平台和生態。
以最熱門的金融科技為例,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香港的法例追不上新科技的發展,這會令創業者變得難做,創新想法難以實踐。李勁華強調並非毋須監管,但就不要「不是無監管、就是什麼也不准」。他以早前有年輕人想在觀塘開設讓人假寢的地方為例,證明政府並不歡迎擦邊球,認為政府在監管之餘也要適量鬆綁。
杜振康認同這說法,他以電子錢包為例,政府的法例就有極嚴格要求,如必須有一筆保證金等,這對剛剛起步的初創公司而言是很大的門檻,結果是妨礙了創新。他同意應重視市民財產保障,但不能永遠用傳統那一套想法來做事,否則只是讓初創公司和金融機構一齊「濫炒」。
總結:政府應用長遠目光研究科技政策
李勁華認為另一問題是政府對創新的接受能力太低,坊間很多人在追捧金融科技和雲端,就一味去想這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的可能性。他以 YouTube 為例,如果幾年前用同一種想法向政府要求撥款資助,一定不會獲批,因在政府眼中「網上播片」並非創新,更會有版權問題,這樣香港自然也不可能出現另一間 Netfilx。
他引述數據指出,香港在 2013 年用於科研的金額只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 0.03%,落後日本的 0.2% 和台灣的 0.4% 很多。他認為這並非看金額數字的問題,而是看整個比例多寡,香港要追上的話就不只是去到相同的比例,而是用更高的比例來追回落後了的差距。
莫乃光也補充指香港企業整體運用 IT 技術的比例也不高,由於缺乏本地市場,自然也更難讓本地的科技公司有發展。他認為香港科技政策有很大的鴻溝,未有鼓勵外國公司在港做 R&D 研發,反觀區內的台灣和新加坡就很積極。
他指台灣現在是蘋果在亞洲首個研發中心,也是蘋果在美國以外的第二個研發基地。莫乃光直指香港政府只一味鼓勵外國公司在港設立數據中心,未有把握機會積極提供誘因,向他們推銷在港建立科研基地。如果香港繼續在研發上落後,未來將更缺乏競爭力,故促請政府用更長遠目光來研究科技政策。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