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SIG 系列】一帶一路可為香港帶來怎樣的 Fintech 機遇? (下)

在國際貿易中經常出現各種不同風險,例如質量有問題或是與買家期望的描述有偏差、交貨後對方卻拖延付款、匯率及價格波動導致損失等,但原來這些貿易風險都能善用 FinTech 來有效規避。

【編註】鑑於金融科技(FinTech)愈益重要,香港電腦學會早前成立了金融科技專題小組(FTSIG) ,希望藉此維持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並協助制定方案以支援本地的金融科技發展及相關的創新企業。Unwire.pro 邀請了 FTSIG 撰寫一系列有關金融科技的專欄文章,以拓展本地從業員的視野。

 

款已交付,貨已收到,檢驗之後卻發現質量有問題,或是與買家期望的描述有偏差。這是大宗跨國貿易中常見的問題。對於許多商品,如木材等基建原材料可能無法即刻驗收。在這種情況下,Fintech 可以通過一些機制,有效的規避貨物質量不達標的風險。

 

跨國交易:用 FinTech 保障交易雙方

第一種可能的方法,就是貨款付清,但同意買家有權力將不合格的產品用之前約定好的價格賣給賣家,而賣家必須強制性接受。這與期權有些類似,買家有權選擇是否將不合格的產品賣給賣家,而此時交易的價格由雙方事先約定。

比如,如果賣家信心十足,認為貨物一定沒有問題,那麼此價格可以比初始交易的價格更高,作為對賣家的懲罰。如果賣家也無法保證貨物不會在運轉過程中出現差錯,那麼雙方可以協商一個較低的初始交易價格,同時約定一個更低的返還價格。在這樣一個協議中,關鍵是如何判斷產品「不合格」。

這時候 FinTech 通過 IoT 連同 Integrated Payment,便可提供獨立的第三方「Check Quality」服務,以防買家惡意退貨。

第二種方法是 FinTech 提供獨立的第三方支付系統。例如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或 PayPal 的運營模式。當買家訂貨時,貨款先付給 FinTech Provider,由其暫扣。等到買家收到貨物,並確定質量達標之後,FinTech 再將錢款打給賣家。

與第一種方法相比,這種方式更加容易操作,簡單易行,降低了資金反復往來的成本。同時,該模式也為 FinTech 本身提供了巨量的現金沉澱,使其能夠更加穩定的運營衍生品交易系統。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交易所與第三方支付的結合。

 

貿易融資:實時匯兌結算電子交易平台

銀行向買賣兩方提供短期融資工具常見於跨國貿易。一般而言,貿易融資的交易流程牽涉四個持分者,分別是買家、賣家、議付銀行 (Negotiating Bank) 及開證銀行 (Operating Bank)。
在一般的貿易交易,買賣雙方會先訂定買賣合約,以確定訂單。

其後,買方需向開證銀行申請信用證 (Letter of Credit),以確定賣家會於運貨後收到有關款項。申請批核後,開證銀行會向議付銀行發行信用證。隨後,議付銀行向買家發出信用證通知。

於是賣家一方面運送貨物予買家,一方面向議付銀行提交有關交付文件以證明有關貨物已經運送予買家。然後,議付銀行方能向開證銀行提交有關交付文件。收妥有關文件後,開證銀行會代表買家向議付銀行支付有關款項,議付銀行亦會向賣家支付有關款項。

貿易市場講究時間性和精確性,分秒必爭。因此一個提供實時匯兌和結算的電子交易平台不但能有效提高效率,更能減低交易成本。就技術層面而言,提供實時計算技術的軟件數不勝數,如 Esper、Streambase、Hstreaming 等;應用亦相當廣泛。

現實中,M2Cash 和實時全額支付系統 (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分別提供即時匯兌和結算服務,證明實時匯兌和結算是技術上可行的。

 

信用評級:活用大數據評估對方信用

大數據的應用亦為貿易市場制造一大契機。簡單而言,大數據擷取的數據整理成人類能理解的資料。就應用層面而言,浙江網商銀行亦利用大數據信用評級,還有人臉識別技術來放貸。若貿易市場能模仿網商銀行,利用大數據信用評級,方能省卻盡職調查 (Due Diligence) 和了解客戶 (KYC) 的時間,甚至可進行即時批核交易,縮短交易流程。

此外,科技的應用更可提高付運和品質檢驗的效率。譬如 IoT (Internet of Things),利用不同的電子感應器和追蹤器來量度貨物的品質方。若把有關品質檢驗結果直接與網絡連線,買家或開證銀行可即時知悉有關檢驗結果,加快貿易融資的交易流程。

假使有效利用實時計算技術、大數據及不同的科技,開發集實時匯兌、實時結算、實時批核交易、電子檢驗於一身的電子貿易平台,相信能為買家賣家提供新平台進行貿易,銀行的「中間人」服務變得不是必須。這樣相信能大幅減低交易成本,為中小企改善營商環境。

 

對沖風險:Fintech 平台規避匯率及價格波動

在 FinTech 平台上還可提供衍生產品幫助企業對沖交易中的風險,提供相當於一個場外交易的提供商和集中平台。 FinTech 將為客戶提供能源、鋼鐵、有色金屬、橡膠、農產品等等大宗商品的遠期合約,甚至包括天氣合約,用來對沖貨物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對於跨國貿易,還可以提供匯率的遠期或者掉期合約或是 Bit Coin 合約,來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

比方說,企業約定 4 個月後買入一批鋼鐵。為了規避這段時間鋼鐵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可以賣出等量的 4 個月遠期鋼鐵,用掉期的形式保值。但是對於非整體性價格波動的情況,如水果等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腐敗的貨物,企業可以在買入貨物的同時買入氣溫或者降雨量的看漲合約,減少損失。

如「一帶一路」戰略所涉及的東南亞地區,可以使用電子貨幣為結算貨幣,通過香港人民幣离岸中心通過 CIPS 與人民幣實時對匯,成就人民幣國際化目標。

 

作者:韋達人(Jacob Wai)
FRM、CMA、MHKCS。為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題組委員及亞洲金融風險智庫 Research 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