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乃光:施政報告創新乏力、資助以外再無招數?

一月初特首發佈施政報告,把大量篇幅放在房屋和土地供應上,但對未來十年香港競爭力是否持續倒退的關鍵只是重彈舊調,有關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新政策寥寥可數。值得一提的只有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 50 億元、在九龍東為試點進行智能城市的研究和成立 3 億元「青年發展基金」協助創業。我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些觀察和看法。

一月初特首發佈施政報告,把大量篇幅放在房屋和土地供應上,但對未來十年香港競爭力是否持續倒退的關鍵只是重彈舊調,有關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新政策寥寥可數。值得一提的只有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 50 億元、在九龍東為試點進行智能城市的研究和成立 3 億元「青年發展基金」協助創業。我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些觀察和看法。

 

資助之外,還有甚麽招數?

先講歷史悠久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經過一大輪檢討工作,政府決定再注資 50 億,設立企業支援計劃、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但創新及科技基金 1999 年成立時注入 50 億,十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注資相同金額,明顯是跑輸通漲,與其他創新力強的國家比更是望塵莫及。

政府指本地的研發總開支由 2001 年至 2013 年年均增長約 7%,研發人員也在同期增加超過一倍云云。香港的科研和創新環境好像一片光明,事實是否如此?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平均為 2.4%,香港在過去多年繼續停留於約 0.7% 左右。雖然本港經濟產業結構與別國難以比較,但至今香港遠遠落後,研發活動仍然依賴政府資金和大學、研究中心等。

企業投資研發更活躍,才能壯大創新及科技生態系統,但前提是減低研發的風險和開支。業界一直倡議政府為企業的科研開支提供稅務寬減例如雙倍扣稅,但政府充耳不聞。事實上,科研開支扣稅在國際間是十分普遍的科技發展配套,政府應認真考慮。

 

鼓勵創業 不能只派錢

另一方面,特首建議成立總額 3 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以資金配對的形式,透過非政府機構協助青年人創業。

有消息指當局初步計劃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傾向由雙方以「一元對一元」形式配對出資,言即一些較有財力的機構,如有報導指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年聯會等本身已有類似計劃,可能會榜上有名。從過往政府撥款的往績和成效來看,會否淪為大白象工程,甚至是另一個「上網學習支援計劃」般爛尾收場,如特首所講『我們不能不警惕』。

創業難,守業更難。當局除了創業支援政府應探討新創企業的進階發展所需的支援,例如融資和市場推廣方面,若當局只是延續成效不彰的支助計劃,幫助不大。

借鑒台灣在營造友善創新創業環境的經驗,他們不單是資助創業,亦開始放寬群眾募資限制,擴大創業天使計劃。當地政府與美國矽谷建立連繫,設立「台灣矽谷科技基金」,由民間業者自籌 60% 向國發基金提出申請,若審議通過後,由國發基金及科發基金相對投資,為創業者提供更多資金來源和出路,藉以提高項目的成功機會。

新加坡政府在引入融資方面比香港積極。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 IDA)設立名為 Infocomm Investments 的創投基金,培育本地公司實踐 Smart Nation 願景。

最近更不斷向海外擴充,除了在三藩市成立新總部,更向美國和歐洲的科技新創企業各投資 2 億美元。此外新加坡政府亦向 6 間創投基金公司,各投入近 800 萬美金資助這些公司以配對方式進行首輪投資。香港政府除了沿用現有行政主導的方式批出資助之外,有否新思維?

 

智慧城市 內涵有待充實

施政報告表示將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這點回應了我一直以來提倡香港應在新發展區引入智慧城市基建的建議。政府應統籌不同部門,並諮詢業界,提出能提升生活質素和引入創新應用的建議。

我認為,全港亦有其他新舊交替的地區正進行市區重建,亦適合引入智慧城市基建,在多個地點同步開展計劃,適合以區議會的撥款開展計劃,提升各社區的生活質素。至於政府應用感應器、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方面,我希望當局會提出更實質的內容供業界提供意見,平衡市民對私隱的關注。

總結而言,香港推動科技的工作缺乏統籌,到底政府有沒有全局觀整合不同政策改變,去改善香港的創新力呢?特首全力搵地,若政府各個部門能像重視土地供應一般處理創新及科技,香港才有突破的機會。

社會可以繼續辯論是否需要科技局,是否需要發展科技,或者把握時間研究如何趕上創新經濟的機會。希望下個月財爺的財政預算案能夠顯示出政府的視野和前瞻性,為下一代創造更多出路。

 

作者:莫乃光
香港立法會議員 (資訊科技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