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地細看科技 物聯網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 (上)

我們常常談及「智能」,究竟有沒有想過何謂「智能」?物聯網普及至今,人們都把 M2M 掛在咀邊,但其實沒有想過,M2M 並不一定指機器之間本身的溝通,而是依靠「感應器」。人們思想並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應該宏觀地察看科技所帶來的核心。

我們常常談及「智能」,究竟有沒有想過何謂「智能」?物聯網普及至今,人們都把 M2M 掛在咀邊,但其實沒有想過,M2M 並不一定指機器之間本身的溝通,而是依靠「感應器」。人們思想並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應該宏觀地察看科技所帶來的核心。

 

當人們講述「下個重大產品」,其實他們從沒有以「大」進行思考。這並不是欠缺想像力,而且欠缺觀察力。

不過人們對科技產生了一些謬誤:物聯網一直有個謊言,人類一直信以為真:

甚麼謊言?物聯網一直是圍繞機器到機器之間的交通(M2M );它們是建立在雲端電腦和網絡收集感應器;它們是機動的、虛擬的、以及能夠瞬間連接;它們更聲稱可以把我們所有東西從街燈到海港都能變成「智能」。

 

智能是指感應器、不是指機器本身

縱然這是M2M 世代,但機器就是機器,是一個設施、是一件工具,是一件實在地進行動作的東西。當我們講述機器是「智能」,其實並不是指 M2M ,而是指感應器。

感應器並不是機器,它不會做任何事情。它可以量度、評估、收集數據。物聯網之所以能面世,是因為感應器和機器之間的聯繫。應該這樣說,物聯網真正價值是收集數據以此運用。如果世上沒有一些設施能夠即時分析所有資訊,那麼經由感應器收集的數據其實不值錢。

以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式是其中一重點去補充數據。如果雲端沒有從這些感應器進行演譯及傳送數據,物聯網並不能單獨地使用。那麼,雲端能夠確保應用程式讓你隨時隨地使用。

 

智能道路的啓示

2007 年美國密西西比河大橋倒蹋事件中有許多人喪生,因為橋身老化並不能承受大量車輛而導致悲劇發生。事後當地政府進行重建時加入了不少智能元素:水泥本身混入感應器以監察壓力、裂逢及預測災害,然而這些科技並不只限於橋本身的構造。

如果橋上有冰,同樣的感應器會偵測得到,這資訊會透過無線網絡而向駕駛者溝通,當他的車子知道前方有危險,就會指示減速,即使不減速,車輛仍然會自動減速以免釀成意外。這就是其中一個感應器對機器和 M2M 的例子,橋上感應器聯繫車上機器,從中得知這些資訊而決定一下步行動。

從以上例子可能找到一些暗示,如何實踐智能汽車和智能城市之間的奧妙呢?我們能夠看到優良的交通系統其實不是在於只有交通燈和固定轉燈時間,而是在於智能交通燈能因應情況從而作出合適指示。交通和街道狀況會和駕駛者溝通,指示他們哪個地方擠塞,有災害或在哪個路段進行整修。

2007 年美國密西西比河大橋倒蹋事件,美國市政府後來在橋身加入智能偵測器。

 

不夠宏觀地細看科技

從此可見我們可用感應器追蹤所有數據來源,我們可以以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式轉換那些數據成為有用智慧和轉換到機器、令其流動性高及可實時回應,就像智能天橋、智能道路和街道一樣。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此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呢?

其實人們並不夠宏觀地看物聯網科技,其實科技並不是只談及如何節省金錢、不是關於智能天橋、也不是只講及智能城市,而是涉及十分龐大事情及很多基礎組成。而當我們平常談及把東西變得有智慧或智能化,這其實是在推動我們創造新產品或新服務。

最大科技趨勢是如何使用物聯網,這亦是給我們最大思考空間,同時這亦給予未來五年人們最大發展機會。下回將講述人們該如何宏觀地運用及觀看物聯網。

Source: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