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結合大數據分析 提升社福機構服務水平

早前本站曾報導過不少 Big Data 用於商業上的案例,但其實 Big Data 如套用在社會福利範疇,同樣能造福人群。在剛過去的 NGO Day 上,社會服務聯會公布的「本地服務機構數據運用及保安意見調查」顯示,仍有很多社福機構尚未了解 Big Data 的潛力,但包括青協和長者安居協會等較先進的機構,已著手利用 Big Data 提高服務水平,希望可作為參考對象讓更多社福機構體驗 Big Data 潛力。

青年協會資訊科技總監魏遠強表示,自五、六年前開始,青協已研究在網路上尋找需輔助的青少年。

 

交叉分析平安鐘數據

Microsoft 香港及社聯於 NGO Day 公布 2014 年「本地服務機構數據運用及保安的意見調查」結果。隨著全球不同機構廣泛採用大數據,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本地社福機構,將電子數據儲存於機構內部的伺服器上,同時亦欠缺有效管理及應用大數據的相應軟件。鑑於雲端及大數據的採用越趨普遍,社福機構需加強了解如何善用有關科技提升營運效益及整體服務水平。

根據調查結果,很多社福機構尚未對 Big Data 有充分理解。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很多社福機構都只停留在把 IT 視為內部運作的管理工具,未有將 IT 用於服務對象之上,他認為社福機構應積極用 IT 來提高服務水平。

在 NGO Day 上有分享的長者安居協會就利用了 Big Data 來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務到長者。為長者提供平安鐘服務的長者安居協會,其實掌握了甚麼時候最多長者按平安鐘,哪些長者最常使用等數據。結合其他開放數據如當時的氣溫、空氣指數等,就能交叉分析引發大量求助的原因,當預知到可能再出現求助潮時,就能預先作好準備。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很多社福機構都只停留在把 IT 視為內部運作的管理工具,未有將 IT 用於服務對象之上。

 

搜尋引擎難長期追縱個案

另一個案例是香港青年協會。外展服務一直是青少年輔導的重心所在,但今天環境不同以前,單靠晚上在公園、便利店接觸邊緣青少年,其實並不足夠。香港青年協會資訊科技總監魏遠強表示,自五、六年前開始,青協已研究在網路上尋找需輔助的青少年,而近年更積極利用 Big Data 掌握邊緣青少年的現況。

例如以前該會會在網路論壇,如 Uwants、高登等找尋服務對象,但隨著近年青少年開始改為利用 Facebook 和個人網誌後,青協也需要與時並進。魏遠強透露,由於 Facebook 和 Blog 都較有私密性,跟在論壇分享有很大不同,在追蹤個案時會有難度,需要設計一些軟件協助社工跟進。

 

隱晦關鍵字尋找輔導對象

以前透過搜尋引擎可找出服務對象,但青年輔導需要長期跟進,搜尋結果難以做一個長期的追蹤紀錄。因此青協最後要開發一套工具,協助社工在網路上找尋和跟進青少年個案。找尋方式是用關鍵字在社交網路上搜尋,如經常使用一些高危的字詞,如自殺、毒品之類,就會有社工跟進。

但魏遠強表示,青少年很少會露骨地用「自殺」、「K 仔」等名詞,反而會用上各種千奇百怪的暗語和暗示,而有自殺傾向的人也不一定會在口上掛著,因此在分析時就不能單看關鍵字,例如也會留意一些負面感情的用字,如「不開心」、「恨」等來追蹤目標。

為了解隱語意思,前線社工的經驗也很重要,因此青協的大數據分析工作,其實非常需要有輔導經驗的資深社工配合才能運作。而青協也會定期向社工提供 IT 方面的培訓,希望能夠充份利用 IT 來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以更有效的方式輔導邊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