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地鐵全面接受全球普遍使用的銀行卡和信用卡支付,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當地支付的便利性,更為香港敲響了警鐘。香港,這座曾經被譽為全球最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在無現金支付領域曾是全球的先行者。然而,時過境遷,當內地、東南亞乃至歐美和非洲部分國家在移動支付浪潮中突飛猛進之際,香港的無現金支付發展卻顯得步履蹣跚,甚至出現了明顯的滯後。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無現金支付從領先全球到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展望香港政府在穩定幣、存款代幣和數字資產發展方面的最新舉措,最終強調香港必須擁抱開放和去舊迎新的態度,才能在數字經濟時代重塑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昔日輝煌:八達通的傳奇
香港無現金支付的輝煌歷史,始於1997年9月八達通的問世。作為全球最早、最成功的電子貨幣之一,八達通憑藉其便捷的「嘟」一下支付方式,迅速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從公共交通工具到便利店、超市,八達通幾乎無處不在,極大地提升了小額支付的效率,並塑造了香港獨特的消費習慣。在移動支付尚未普及的年代,八達通的創新和普及程度,確實讓香港在全球無現金支付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
發展滯後:多重因素的交織
然而,隨著全球移動支付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內地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模式的崛起,香港的無現金支付開始顯現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導致香港發展滯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八達通的「成功包袱」
八達通的巨大成功,反而成為了香港擁抱新支付技術的「包袱」。由於八達通在香港市場的根深蒂固,市民和商戶對其高度依賴,缺乏轉向新支付方式的動力。八達通的技術更新和應用拓展相對緩慢,未能及時跟上全球移動支付的步伐,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線上支付方面,其功能顯得相對單一。
2. 傳統金融體系的慣性
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傳統銀行業和信用卡體系非常發達。信用卡、EPS等支付工具早已普及,滿足了大額消費的需求。這種完善的傳統金融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對新興移動支付技術的需求和推動力。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推動創新方面顯得相對保守,市場競爭不足也導致了創新活力的缺乏。
3. 監管環境的謹慎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金融創新方面一直秉持謹慎的態度,強調金融穩定和風險控制。雖然這種謹慎有助於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限制了新興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相較於內地「先發展後規範」的模式,香港的「先規範後發展」策略,使得新技術從試點到普及的過程較為漫長。
4. 小型商戶的接受度不足
儘管電子支付日益普及,但在香港的一些小型商戶、街市甚至部分食肆,現金支付仍然是主流。這部分商戶由於成本、技術門檻或習慣等原因,對安裝電子支付系統的意願不高,導致無現金支付的普及率難以達到全面覆蓋。
5. 用戶習慣的固化
香港市民長期以來習慣了八達通和現金支付,對於新的支付方式,尤其是需要綁定銀行卡或進行實名認證的移動支付應用,接受度相對較低。這種固化的用戶習慣,也為新支付工具的推廣帶來了挑戰。
數字資產新機遇:政府的積極轉變
儘管在無現金支付的普及方面有所滯後,香港政府近年來在數字資產領域展現出積極的轉變和開放的態度,力圖在 Web3.0 時代重塑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穩定幣合規化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25年5月21日通過了《穩定幣條例草案》,旨在為法幣穩定幣發行人設立發牌制度。這標誌著香港在全球虛擬資產監管領域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為穩定幣的發行和相關活動建立了全面的監管框架,旨在維護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根據該條例,任何在香港發行法幣穩定幣,或在境內外發行聲稱掛鈎港元的穩定幣,均須向金管局申請發牌。這項舉措將為穩定幣在香港的發展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和監管確定性,有助於吸引更多相關企業和投資。
2. 存款代幣的探索
在存款代幣方面,香港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滙豐銀行於2025年5月22日在香港推出了以代幣化存款為本的企業財資管理方案,這是本地首個由銀行提供的區塊鏈結算服務。該服務可讓企業在不同子公司間進行港元或美元的即時轉賬,無需受限於銀行營業時間,極大地提升了企業資金流動效率。這項創新不僅為未來進一步增強數碼貨幣能力奠下基礎,也為其他代幣化用例所需的資金結算提供了支持,包括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牽頭的相關項目。
3. 數字資產發展政策 2.0
2025年6月26日,香港政府發表了《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了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的決心。該宣言提出了「LEAP」四大策略框架,涵蓋了優化法律與監管、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推進應用場景及跨界別合作、以及人才與技術建設。這份宣言明確了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發展方向,並將推動貴金屬、有色金屬、可再生能源等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展示技術多元應用。
展望與建議:擁抱開放,去舊迎新
上海地鐵全面接受國際銀行卡支付的案例,為香港敲響了警鐘。這不僅僅是支付技術的差距,更是開放程度和創新態度的體現。香港若要重拾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必須從無現金支付的發展經驗中汲取教訓,並在數字資產的浪潮中抓住機遇。
1. 加速支付基礎設施升級
香港應加速推動支付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互聯互通,鼓勵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包括二維碼支付、NFC支付以及國際主流信用卡和移動支付平台的普及。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共同努力,降低小型商戶接入電子支付的門檻,並通過激勵措施鼓勵市民採用新支付方式。
2. 擁抱開放生態系統
香港應打破現有支付體系的壁壘,擁抱開放的生態系統,鼓勵不同支付平台之間的互操作性。這意味著要減少對單一支付工具的過度依賴,引入更多競爭,激發市場活力。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數字支付標準的制定,確保香港的支付體系能夠與全球無縫對接。
3. 善用數字資產優勢
香港在穩定幣、存款代幣和數字資產方面的積極政策,為其在Web3.0時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吸引全球頂尖的數字資產企業和人才,發展數字資產交易、發行和管理等服務。同時,要探索數字資產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例如通過資產代幣化為傳統產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和商業模式。
4. 培養創新文化
最重要的是,香港需要培養一種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思維模式和監管理念的創新。政府應繼續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及時調整監管政策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並為創新提供足夠的「沙盒」空間。
結語
香港無現金支付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領先到追趕的警示錄。然而,在數字資產的浪潮中,香港正展現出重塑輝煌的潛力。愚公期望八達通也能加入香港數字資產合規發展的行列。憑藉其在香港極高的市場滲透率、八達通銀包 (Octopus App)作為數字資產錢包的潛力,以及其廣泛被商戶和內地來港旅客接受的優勢,八達通不僅能繼續服務香港本地市民,更能幫助內地市民和企業,在傳統無現金支付和新興的數字資產應用上與國際接軌。通過加速支付基礎設施升級、擁抱開放生態系統、善用數字資產優勢以及培養創新文化,香港有望在數字經濟時代再次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這需要香港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開放的心態和去舊迎新的勇氣,迎接數字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