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 (七) :資訊科技助提升抗災能力

一群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的研究員針對氣候暖化進行研究,估算百年之後,溫度持續上升對人類行為、健康和經濟的影響。結果發現,到 22 世紀開始,全球每年因為氣候暖化致命的人數將超過 900 萬,受害的地方多集中在温熱地帶,若以北半球為例,位處南方溫暖地帶例如美國西南部、印度等的影響最深,不但農作物收成欠佳,空氣調節的能源支出也會不斷上升,預計印度的 GDP 可能因此會大幅下降兩成。

學者同時也估算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成本」,意即氣候變化引致極端天氣如旱災、水災、熱浪、超強風暴等帶來的經濟損失,他們以碳排放導致的人命損失計算,每噸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可達 40 美元。氣候暖化的禍害可謂迫在眉睫,全球紛紛研究應對方案。今年「Esri 青年學人大獎」季軍得主香港大學地理系的曹顯廷同學,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lS)分析遙距傳感器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並以機器學習解構去年超級台風山竹對市區樹木的影響,尋求提升都市森林抗災力的方法。

他發現塌樹的地方主要分佈在小範圍的都市「樹林」,而大霧山郊野公園除了周邊樹木受損,中央部分的樹木都完好無缺。此外,靠近岸邊的樹木也發揮了保護居民生命財產的作用,有關部門應該加強這些緩衝區,以防避下次風暴來襲。事實上,應用資訊科技除可作好預防的措施,還能加強緊急應援工作。政府現正試行的「聯合運作平台」(COP),便能集合緊急事故的資訊,以助緊急監援中心和督導委員會評估情況,可供相關部門之間實時互通緊急資訊,相信可更有效地改善災害應急工作。

作者: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