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 (六):AI 醫療為病人燃點希望

AI 在醫療領域上早被廣泛應用,由偵測早期徵狀、診症、施手術,以至預約和病人登記、預測傳染病情況等,都融合了 AI 技術。

AI 在醫療領域上早被廣泛應用,由偵測早期徵狀、診症、施手術,以至預約和病人登記、預測傳染病情況等,都融合了 AI 技術。

《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早前指出,醫療保健界最有前景的 10 大 AI 應用,包括機械手術助手、虛擬輔助護理、優化管理工作流程、欺詐識別(主要應用在醫療保險欺詐行為)、降低劑量誤差率、聯網機器、臨床試驗、初步診斷、自動圖像診斷及醫療數據網絡安全。估計這些應用可在 2026 年前為美國醫療界每年節省 1,500 億美元(約 11,770 億港元)。

10 大 AI 應用中,首推機械手術助手最有價值。從手術前的病歷分析、手術時引導醫生,到之後歸納經驗改進技術,AI 助手估計在 2026 年前可為醫療增值達 400 億美元(約 3,120 億港元)。北美脊椎學會更有研究發現,運用 AI 助手協助的骨科手術後併發症大減,僅為全人類團隊醫生操刀的六分之一。

AI 在初期診斷的作用也越見明顯,以膠囊內鏡進行的小腸檢查,一般需時六小時,共拍攝 5,000 多張圖像,其中出現病理變化的圖像僅有二至三張,醫生單憑肉眼難以找出病因,但 AI 則可以透過檢測圖像中快速找出任何細微變化,增加診斷的準確性,並減少人為失誤。

不過,AI 醫療仍存在不少阻礙,例如難以蒐集不同醫療機構的數據、病人病歷私隱問題、AI 演算軌跡及原因等。若要進一步增進我們的醫療技術,便有賴各界携手,共同克服這些難題。剛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重點發展各種高端科技產業,當中包括人工智能、機械人及高端醫學診療設備等,相信將有利 AI 持續發展,為更多病人燃點希望。

 

作者: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