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建立智慧城市,但建立智慧城市不只是科技政策,還包括城市規劃、產業整合等配合。早前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聯同香港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協會和香港開放城市聯盟,舉辦《邁向智慧城市與綠色交通》研討會,從電動車政策和開放數據等領域探討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
香港說要發展智慧城市也說了好幾年,但一直未有具體的成績,一方面政府未開始制訂智慧城市發展藍圖,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既有的法規和制度需要配合改良。就以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來說,大幅減少個人用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額就被指是「開倒車」,跟長遠推動低碳城市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邁向智慧城市與綠色交通》研討會上,多位來自不同業界的講者分享了香港發展「綠色交通」的關鍵。「智慧城市」與「綠色交通」都是以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為目標,香港人希望減少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時間,同時也希望城市空氣更清新,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但一個城市怎樣把科技配合到城市規劃裡始終才是關鍵。
電動車發展關鍵在「停車場」、政府規劃應更宏觀
提到「綠色交通」必定要數電動車和單車等非汽油驅動的交通工具,但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何穎就指香港很多交通規劃都不錯,唯獨單車的規劃是最差的,她認為政府在規劃時應加入機動車輛以外的考慮。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則指出,「綠色交通」並非只是減少碳排放,還包括減少 PM 2.5 微粒等目標。他認為政府需要有長遠的規劃目標,例如在哪一年之前要達到有 10% 電動車比例等目標,他又以電動車小巴為例,就正是因為沒有目標,至今實際上全港沒有一條小巴路線是 100% 全電動車 / 混能車的。
何穎表示香港電動車數目約為 7,000 輛,只佔整體私家車數目不足 1%。財政預算案在 3 月起把個人用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上限為 97,000 元,一下子令購買電動車的成本提高。但 Smart Charge 董事總經理吳永豪指出,推動電動車普及並非只是從稅務寬減入手,增加充電設施方便更多車主也是誘因。
充電站及泊車位是否足夠是很重要關鍵,但現時充電設施多分布在九龍及港島,以沙田為例就得到科學園排隊充電。其實大多車主都是在自家屋苑停車場泊車,但如果停車場沒有充電設施就需要特地到指定地點充電。吳永豪形容 Smart Charge 猶如「拉光纖上網」,透過跟電力公司合作將充電設施帶到大型屋苑停車場,讓有需要的電動車車主能享用得到。
應向政府施壓開放數據、用數據來支持城市規劃
研討會另一主題為「智慧城市」,Citymapper 香港總經理蘇頌禮指香港缺乏開放數據文化,政府亦沒有積極為民間開放數據,使很多外國的便民功能都無法在香港應用,例如 Citymapper 在外國就能為使用者準確計算接駁公共交通,甚至能計算車資,而這在香港就做不到。
香港很多公共交通機構都不願意開放數據,目前只有電車公司願意提供數據給 Citymapper。香港電車執行董事魏文表示,開放數據是為了讓更多電車乘客能夠事先安排好時間,希望透過提高使用體驗增加乘搭率。而另一為 Citymapper 提供數據的公司是 Uber,Uber 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指他們一向願意開放數據給其他公司使用。
佘雋知指 Uber 有為不同初創公司開放數據,從而開發更多基於 Uber 數據的新服務,例如在 Citymapper 上就能直接召叫 Uber,而他們也有跟科學園等機構合作,提供開放數據平台給初創公司研究新產品。而滴滴出行香港、澳門及台灣區域總經理林勵亦指該公司將很快為 Citymapper 提供開放數據,提供類似 Uber 的直接召車功能。
席間討論到政府的開放數據步伐緩慢,魏文直指業界應向政府施壓提供開放數據,否則政府官員會以沒有需求為由而拒絕。而莫乃光議員則補充指,政府其實理應掌握大量數據,但似乎沒把數據好好運用的想法,例如每天過海隧道的不同時段流量數據,就是規劃交通時的重要參考,但政府卻從來沒有提供這些數據。莫乃光認為城市政策規劃絕對離不開數據,提供建議也應該建基在數據之上,而不是單靠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