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直擊】馬雲為何說:明年不再提「電子商務」?

馬雲起家的「阿里巴巴」和「淘寶」均是電子商務,相信已是眾所皆知。不過馬雲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就豪言,明年開始不會再提「電子商務」,要結合「線上線下」進化成更新的「新零售、新製造」概念。到底這次馬雲又有什麼新想法?這跟阿里巴巴未來戰略有何關係?

馬雲起家的「阿里巴巴」和「淘寶」均是電子商務,相信已是眾所皆知。不過馬雲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就豪言,明年開始不會再提「電子商務」,要結合「線上線下」進化成更新的「新零售、新製造」概念。到底這次馬雲又有什麼新想法?這跟阿里巴巴未來戰略有何關係?

 

真正衝擊行業的並非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經常都有語錄,而剛過去的「2016 雲棲大會」上就揚言「不會再提電子商務」,並希望帶領中國下一代人迎接未來 30 年的全新時代。自從阿里巴巴踏入雲運算市場,每年都舉辦「雲棲大會」,而今年更首度由兩天會期加長至四天,而入場人數更突破了 5 萬人。

馬雲笑言自己當初互聯網創業時,全球互聯網用戶可能不到 5 萬人,但來到今天已是超過 20 億人的市場。他認為互聯網是「無邊界」的,就像「電」不會有人說哪個行業能用、不能用一樣,互聯網同樣無邊界。但他不認同互聯網經濟或者電子商務只是「虛擬經濟」,也沒有在「衝擊傳統商業」。

其實馬雲已不只一次提及「阿里巴巴不是搞電子商務」,但像這年般揚言「明年不再提」卻是第一次。他認為電子商務並非衝擊、打擊傳統商業,而是未來的經濟根本就在互聯網。 真正衝擊行業的並非電子商務,而是傳統行業缺乏對未來的想像,過份依賴今天的一切而忽視「未來 30 年是人類社會天翻地覆的 30 年」。

 

政府應為年輕人、小企業制訂政策

他認為各國政策長期為大企業而設計,缺乏對小企業和年輕人的支援,但隨著科技進步,技術、數據和創新會為每個人都帶來更大的機會。他呼籲各國要為未來 30 年制定創新未來發展的政策,為國家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制定獨特政策,為 30 個人以下的小企業制定獨特的政策,藉此為這個世界注入創新的基因。

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台過去十年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不少機會,馬雲也直言未來將會打破由大企業主導經濟的模式,中小企業的機會將愈來愈多。馬雲認為「電子商務」只是「擺渡的船」,即使小企業靠電子商務獲得商機,但如果不繼續進化,依然會被淘汰。

馬雲認為未來將有五個重要趨勢將大為影響所有人,也是阿里巴巴未來「不會再談電子商務」的原因。他認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結合線上線下(O2O)的「新零售」將成為主流,線下企業必須走到線上,線上企業也必須走到線下,如果純電子商務不往線下走,同樣也會受到衝擊。

 

「數據」是新零售、新製造的基礎

馬雲過去就曾用「石油」、「黃金」來比喻「數據」的價值,認為數據是未來的重要資源。而他口中的新零售就強調數據運用,利用數據掌握消費者口味,並善用現代物流的大數據來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得更好。同時製造業也需要利用大數據來改良生產方式,不再只是大量標準化生產,而是朝個性化、訂製化方向發展。

這就是過去經常提及的「工業 4.0」或「中國製造 2025」。銷售和生產是硬幣的兩面,從新零售掌握到消費者口味,也需要有「新製造」來配合市場變化。以前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能壓低生產成本,但未來將朝智慧化、個性化和訂制化發展,從銷售數據知道市場變化後能立即改變生產方向,提升銷售。

因此馬雲才說「未來的機器不是吃電,而是吃數據」,結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生產線將使製造業出現變化,原來的 B2C 的製造模式,將會徹底走向 C2B 的方向,「按需訂制」即由市場消費者主導生產。馬雲直言「新製造」的誕生,將對傳統以規模化和標準化製造的行業帶來遠遠超過大家想像的衝擊。

 

「數據」愈用愈值錢?互聯網金融支援更多中小企

二手的東西一般都較一手的不值錢,但原來在馬雲眼中「二手數據」可能更值錢。馬雲認為「數據」是未來的「新資源」,預言「未來機器不吃電,而是吃數據」。石油和煤等天然資源用了就沒有了,但數據卻不是。他認為數據是一種愈用得多就愈有價值的資源,是愈用越值錢的東西。

數據並非愈多愈好,重要的是知道哪些數據具有價值。愈用得多的數據不僅代表是有意義的,而其價值也不會因為用過了而消失,而人類不斷創造的「新技術」就能愈加善用「新資源」,可不斷從有用的數據中挖掘出新價值。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誕生,會為人類創造無數想像和空間。

最後的是「新金融」。上述的新技術、新思維都能提升小企業和年輕人的競爭力,而他們要達到目標就需要資金配合。馬雲認為這答案是「互聯網金融」,過去有八成小企業沒能從傳統金融中得到支援,而互聯網金融就為大眾提供了普惠金融,讓每一個人要用到錢時都能得到錢,得到的未必很多,但起碼不是永遠得不到。

 

郭台銘:數據是「事前諸葛亮」

提到製造業的龍頭,就不能不提鴻海富士康。近年不斷聽到富士康引入機械人生產線的新聞,反映鴻海集團也注意到「新製造」的風向。郭台銘出席雲棲大會致詞時就憶述,9 年前馬雲曾用「大象」來形容鴻海富士康,並宣言要用「螞蟻」來搬掉牠。

郭台銘笑言聽到馬雲對「新製造」的看法後嚇得睡不著,連預先準備好的講稿也放棄了。他認為大數據就是「事前諸葛亮」,只要廠商擁有足夠的數據並懂得善用,誰人也能輕鬆分析預測未來。馬雲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數據分析平台,就像幾百萬隻、幾千萬隻小螞蟻,隨時都能搬掉大象。

他憶述自己 30 年前的曾面試一位主管,他之前的工作是啤酒廠的 IT 部門,而他的工作就是分析美國各城市的天氣溫度變化,收集成數據後再協助預測半年後的溫度。眾所周知,溫度對啤酒銷售有影響,但為何要 6 個月?是因為從小麥到收割釀成啤酒就需時 6 個月。而這便正是馬雲提到的「新零售」和「新製造」的例子。

他坦言鴻海集團正轉型到「智慧製造」,善用大數據將手機建模的數據結合工業電腦。他指開模具、標尺寸都不困難,困難是標公差,而運用數據能更精密智慧製造。目前杭州富士康的電視屏幕工廠就引入影像的大數據,提升生產精密精準,並分析人眼無法監控的曝光機並提早汰換零件,讓製程良率能提升 30% 之多。

 

總結:轉型雲端及人工智能帶來新動力

如果說中國的電商代表是阿里巴巴,那美國代表就一定是亞馬遜(Amazon)。由網上賣書到做網上零售,再到開始雲運算的 AWS 業務,過去 20 年都是蝕錢的亞馬遜就因為 AWS 業務而大翻身。今年 1 至 3 月的首個財季,亞馬遜銷售總收益為 291.3 億美元,淨收益為 5.13 億美元,成為公司史上獲利最高的一季。

其中又以 AWS 業務最強勁,第一季此事業部的總收益就高達 25.7 億美元,佔了整家公司營運收入的 54%。而由於亞馬遜已連續多季盈利,其股價也水漲船高,由 500 美元突破到 800 美元,創辦人 Jeff Bazos 更因此登上《福布斯 400 美國富豪榜》的第二名,超越了畢菲特。

類似的轉型案例還有 IBM,過去 IBM 不斷出售硬件業務,甚至連續 17 季營收衰退,但最近一季就因為雲端和人工智能 Watson 表現亮眼,第三季的營收已開始有止跌回穩跡像。隨著人工智能在商業和消費市場的實用化,愈來愈多人看這方面的業務前景。

事實上,雖然每年光棍節的銷售數字都飆升,但阿里巴巴也明白光棍節只是吸走了其他日子的銷售,電子商務的業務前景其實很受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信心影響。電子商務業務的成長空間有限,像亞馬遜轉型雲端服務就很正常,因此馬雲才會「明年不再提電子商務」。

 

 

作者:Boris Lee
Unwire.pro 資深編輯。在企業 IT 科技報道範疇有十多年經驗。